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法治频道  >  文化

2024年起,甘肃省高考不分文理科、实行新模式3+1+2

 2021/09/16/ 10:24 来源:每日甘肃网-兰州晨报 首席记者武永明

  四个方面有变化 学业水平考试分两种

  解读我省高考改革方案

  9月15日上午,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甘肃省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新闻发布会,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介绍了《方案》的主要任务、主要特点等情况,并就考生家长关心的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新高考和现行高考有何不同?

  省高考综合改革与现行高考相比,主要有4个方面的变化:

  1.目标导向不同。“3+1+2”模式既体现物理、历史学科的基础性作用,又突出高校不同学科专业要求,更加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人才培养。

  2.科目组合不同。“3+1+2”模式,学生可根据个人爱好、兴趣、特长和拟报考学校专业招生要求,在12种组合中自主选择,增大了考生的选择性。传统文理分科仅有2种固定组合。

  3.考试安排不同。“3+1+2”模式,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考试为全国统一高考科目,由国家统一组织,所有考生使用同一试题,数学不分文理科;物理、历史、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6个科目为选择性考试科目,由省上统一组织,与统一高考同期举行,每个科目单独考试,考试时间为75分钟。

  4.录取方式不同。“3+1+2”模式,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实行“两依据一参考”,即依据全国统一高考成绩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科目成绩、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高职院校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评价录取方式。现行高考制度下,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录取依据全国统一高考成绩。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分合格性考试和选择性考试

  我省从2021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学生开始,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分为合格性考试和选择性考试。合格性考试成绩作为普通高中学生毕业以及高中同等学力认定的主要依据;选择性考试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同时,规范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考试科目:合格性考试覆盖普通高中国家课程方案规定的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技术、通用技术、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等14个科目。选择性考试科目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学等6个科目,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志向、优势和高等学校招生要求,首先在物理、历史中选择1门为首选科目,再从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中选择2门为再选科目,共选择3门参加选择性考试。

  ●考试内容:合格性考试范围为各学科课程标准确定的必修内容。选择性考试范围为各学科课程标准确定的必修和选择性必修内容。

  ●考试对象:普通高中在校学生均应参加合格性考试;高中阶段其他学校在校学生和社会人员也可报名参加合格性考试。选择性考试的对象为符合教育部和我省规定的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报名条件,并已报名参加我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的人员。

  ●考试时间:合格性考试每年组织2次,分别安排在上下学期末。普通高中在校生首次参加考试不得早于高一下学期末,高一年级最多允许考4门,高三上学期结束前须完成全部合格性考试。考生报考合格性考试,成绩合格的科目不允许再次报考,不合格的科目可参加相应学科下一次考试。选择性考试从2024年起每年组织1次,与统一高考同期举行。普通高中学生在校期间只能参加1次选择性考试。选择性考试成绩当年有效。

  ●评价内容:综合素质评价应反映学生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注重考查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评价内容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劳动及社会实践等。

  ●评价程序:每学期末,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要求收集能够反映其综合素质水平的重要活动记录、典型事实以及标志性成果等相关材料,写实记录成长过程,在整理遴选、公示审核的基础上,形成学生综合素质档案,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平台统一管理。学生的综合素质档案公示确认后不得更改。

  ●结果运用:高等学校根据自身办学特色、人才培养需要,制定科学规范的综合素质评价使用办法,并在学校招生章程中提前向社会公布。

  职业高等院校招生与普通高校相对分开

  我省从2021年秋季学期起启动实施高考综合改革,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实行“两依据、一参考”录取模式,将职业高等院校招生与普通高校相对分开,形成更加符合职业教育培养规律和特点的人才选拔模式。那么,职业高等院校如何招生?

  ●面向普通高中毕业生招生

  符合我省高考报名条件、具有省内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应往届普通高中毕业生可参加职业高等院校分类考试招生或统一高考录取。职业高等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录取,未选择分类考试招生以及选择分类考试招生但未被录取的考生,可参加统一高考进入职业高等院校学习。已被分类考试招生录取的考生不再参加统一高考。

  ●面向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招生

  符合我省报名条件的省内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应往届毕业生可参加中职升学考试,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录取。对于获得由教育部主办或联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三等奖及以上奖项或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主办或联办的省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的中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和具有高级工或技师资格或相当职业资格、获得县级以上政府表彰的劳动模范先进个人称号的在职在岗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核实资格、职业高等院校考核公示,并在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公示后,可由有关职业高等院校免试录取。

  学校、学生及家长这么说

    高考综合改革大背景下普通高中学校如何落实?学生家长怎么看待?

  ●普通高中如何落实?

  面对新高考改革,普通高中学校如何应对?兰州五十八中教学副校长韩萍概括为“整合课程,构建课程体系;尊重选择,做好生涯规划;摸清底数,提出适合的选课走班方案;完善制度,护航新高考落地”。

  她说,新高考综合改革的核心理念是扩大教育的选择性,充分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让学生“选好课”,而与之对应的就是学校要“开好课”。学校要建立一支广泛的专、兼职生涯规划队伍。一方面要开好高中生生涯规划课程,加强对学生理想、心理、学习、生活、生涯规划等方面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正确认识自我,引起职业兴趣,做出理智生涯决策。另一方面,要建立个体生涯咨询机制,向有生涯困惑的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同时要统筹规划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获得职业体验。

  “最后,要在政策宣传培训和职业倾向测评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新高考模拟选科,并根据选课结果进行软硬件评估,提出符合学校实际的选课走班方案。学校要及早着手制定新高考落地的实施方案和各项配套制度,确保新高考综合改革顺利落地。”韩萍说。

  兰州五十三中校长谢平说,要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努力开发精品选修课程,探索与选课走班教学相适应的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构建行政班与教学班、班主任和导师制有机结合的班级管理制度。更加重视综合素质评价,从单纯“看分”走向也要“看人”,为每名学生建立个人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方面成长的电子档案。合理安排教学时间,解决好合格性考试和选择性考试之间的冲突。重视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培养,面对大单元教学、群文阅读和整本书阅读,教学一定要解决好结构问题,高中三年的教学任务要统一设计统一规划。

  同时,要突出对学生发展的指导,不仅包括学业指导,也包括生活指导和生涯指导,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学业、生活和生涯规划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思想困惑。帮助学生发现自身兴趣和特长,进行职业生涯引导的工作,让学生将生涯规划、专业选择和学习动力统一起来,培养社会需要的真正的栋梁之材。

  另外,还要做好选课走班准备,尊重学生差异、丰富学生选择、满足学生需求,让原本个性不一样的学生变得更加不一样。

  ●根据兴趣特长选择

  当被问起新高考改革方案最大变化时,高一学生常家源毫不犹豫地说:“‘3+1+2’高考模式有12种选科组合,只不过是把现行高考模式下高考后的志愿选择提前到高一的时候就考虑,没什么难不难的,擅长什么,就选什么!”

  “对于高一学生来说,高考改革意味着在上高二前就要确定自己的选科组合。选科组合主要是选择和自己未来发展紧密相关的学科,而且高校对科目组合的要求提得越明确,我们就越容易选择。”师大附中高一新生陈玥说。

  在高一学生刘渊看来,“3+1+2”高考模式体现了尊重学生兴趣、特长发展的改革取向,意味着学生的选择更多了,大家都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发展愿景,选择自己最擅长或最喜欢的学科,这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于我省今秋启动实施的“3+1+2”高考模式,受访的高一学生家长表示均已知晓,其中一名钱姓家长坦言已经“研究”好长时间了。她说:“实行高考综合改革,虽然没有文理分科,但学生在学习上的侧重点区分还是很明显。想要考理工科大学,必须选物理。如果放弃物理选历史,很多大学专业会受到限制;专业选择少了,将来就业范围就窄了。到底是选择物理还是历史,还要看孩子的兴趣和未来发展方向。”

  “在高考改革以前,选择理科的人远远多于文科人数,有人即使喜欢文科,但考虑到就业最终选择理科。但在新高考模式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自己最擅长的学科组合,我觉得挺好的。”学生家长王宏伟说。

  掌上兰州·兰州晨报首席记者 武永明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