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法治频道  >  人物

十五载付出深耕交管一线 一颗心奉献厚植为民情怀——记崇信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副大队长张富军

 2021/12/29/ 14:24 来源:每日甘肃网法治频道

  张富军,男,汉族,生于1980年1月。2006年12月参加工作,2012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为崇信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副大队长。因工作成绩突出,先后12次受到省、市、县公安机关的表彰奖励;5次被评为优秀公务员;荣立个人三等功2次;嘉奖1次。被崇信县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被省人社厅、公安厅评为“全省优秀人民警察”。

  警徽熠熠 他是爱岗敬业的好交警

  从穿上这身庄严的制服、成为一名人民警察开始,到现在身为二级警督的县交警大队副队长,他每天的工作,离不开上路巡察。原来白皙的脸庞,在15年的交警生涯中,大檐帽下的脸庞风吹日晒成了典型的高原“红二团”,让人看起来沧桑感很浓厚。抹掉帽子后才发现被大檐帽遮盖的额头处的皮肤,才让人感觉到他还是一名刚满四十的壮年汉子。这样半黑半白的“阴阳脸”,就是他十五年对党忠诚、爱岗敬业的最好写照。任凭寒风怎样吹刮,即使撩起了他的衣角,但他指挥交通的手势依旧标准及时;哪怕零下十几度的寒冷让他脸颊如冰凌一样寒冷,但他口中的热气和眼神中的浩然正气却让人们感受到了人民卫生使命的神圣和庄严;任凭雪花怎样飘舞,哪怕成为一个雪人,但他胸前的党徽和头顶的警徽依旧在熠熠生辉,仿佛在告诉大家,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人民交警的身影。忘不了一年一度的春运,车流、人流、物流急剧增加,给辖区交通管理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漫长的春运时机,他不舍昼夜地带领民辅警奔波在路面一线,为南来北往的车辆疏导、向返家的旅客护行。冰雪天,他带头为受困的车辆施救、撒盐、铲雪、除冰、绑防滑链,从不惜力。一年一度的龙泉寺民俗文化节的交通安保,他已参加了整整12个年头。每年的高考、中考安保,“五一”节的“山水龙泉、养生崇信”旅游文化节等大型活动,每次都少不了他的身影。15年来,除夕夜到大年初一,他年年守夜在单位,岁岁初一早已在路上,从来都无怨无悔,对他来说,早已习惯了这种“考验”。寒来暑往,总能看见他忙碌的身影指挥着交通,一招一式丝毫没有因为高温、暴雨、冰雪、大风、扬尘等恶劣天气而懈怠。转身、伸臂、挥手、吹哨……一招一式,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流畅。尤其是他升任副大队长后,依旧坚持上路执勤,常常有熟人在他下班后心疼地调侃他:“你是不是练下站功着?咋一直这么笔直啊,该不是不会弯腰了吧……”。是啊,看着他每天执勤将近10个小时,头顶上毒辣辣的太阳、车辆的废气以及路面升腾的热气夹杂在一起,真的让人看着心疼啊。但是,在他心中,越是恶劣的天气越在考验着一个交警对党的忠诚,越是坚守,才能铸就坚实的警魂。他常说:“不管我是什么警衔,我的岗位永远在路上。我站在那里不仅仅代表自己,还代表了崇信公安的形象”。就这样,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一个人民警察的职责和使命。

   不忘初心 他是交管一线的排头兵

  从警15年来,他的足迹踏遍了全县的641公里道路、79个行政村、410个合作社、83所中小学校及幼儿园、23个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劝导站。共累计排查各类交通安全隐患52处;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396场次;查处各类交通违法行为1.7万余起;查处酒驾283起;醉驾107起;毒驾4起;处理各类道路交通事故521起;侦破交通肇事逃逸案件26起;办理车驾管业务8700多笔。尤其是在下乡为农村“五小车辆”免费挂牌办证工作中,他跑遍了乡村的山山岭岭、走遍了村社的家家户户,遇到雨雪天气车辆无法通行,就徒步前往。饿了吃方便面,渴了喝白开水,汗水下来了抡起拳头擦一下,累了自己捶捶后背继续干。无论是当值班民警,还是当带班领导,每一次出警,对他来说都是人命关天的大事。每当听到救护车呼叫的声音,每当听到110急促的报警铃声,他总是下意识的做好出警的准备,带着战友们一起奔赴交通事故现场,投身到紧张的事故救援和处理当中。他常说:“每一起事故都牵扯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早到一分钟,就有可能挽回一条鲜活的生命,为一个家庭带来一线希望”。从交通事故现场他帮助救出受困群众累计37人,使他们远离了死神,获得重生。他说,“我从第一天从警起,就认定了立警为公执法为民是我人生永远的奋斗方向,也是我人生的座右铭,这就是我永远的初心。”他在工作中充分发扬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铮铮誓言。

   心存善良 他是服务百姓的贴心人

  “人生因奉献而美丽”,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心中时刻装着别人,唯独没有他自己。

  他关心弱者,看到老人、小孩过马路时,都会主动前去帮助;经常为外来车辆驾驶员做向导,将求助者带到目的地;遇到有人咨询违章处理、交通规则等问题,他总是悉心规劝、耐心讲解;在执法过程中,宽严并济,温情服务,获得了违法人员地好评。有一次半夜他拦下一名未佩戴安全头盔的摩托车驾驶员,经查,该驾驶员还存在摩托车无牌、无证驾驶摩托车的交通违法行为。经了解,该驾驶员要急着回家给在家患病的老人送药,因时间紧急,便直接无证驾驶无牌摩托车赶回家中,不料被他查获。他获知情况后,对该驾驶员进行了严厉教育,依法开出处罚单并扣押该辆摩托车后,但考虑到情况特殊,当时没有出租车,就立即安排车辆送该驾驶员送药回家。事后,该驾驶员对张富君的人性化执法表示感谢。

  这些年来,执勤之余,他先后为11名痴呆老人和迷途小孩找到了家人。2018年11月的一天上午,他带领民警在巡逻途中,发现有一老人神情恍惚,在车流密集的公路上晃来晃去,十分危险。他带队员下车搀扶老人到路边询问。由于老人年龄大,患有痴呆症,加之天气较冷冻得直打颤,说不清自己的住址。无奈他只好将老人带上车,在附近村子打听寻找家人。结果走了3个村庄后,才终于找到了老人的家。心急如焚的家属握着他的手说:“太感谢你们了,要不是你们的及时帮助,我们不仅找不到老人,说不上还会出啥意外的呀。”2019年12月的一天晚上,他带领民警在农村道路执勤返程途中,发现一名男孩坐在路边东张西望、神情恍惚。“这么晚了,这孩子怎么独自一人坐在这半山坡中,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他立马停车上前了解情况。交谈中得知该少年12岁,当晚与家人吵架便离家出走,不想回家,也不敢回家,更不知道该到哪里去。听后,为了不让孩子家长着急,也为了教育感化孩子,他和其他民警一起对孩子做了半天思想动员工作,孩子终于愿意回家了。考虑到天黑路远,他立马开车将孩子送回了家中。此时,孩子全家动员村民一起正在焦急的四处寻找。当孩子的爸爸看到离家出走的孩子平安回家,心情十分激动,一个劲地表示感谢。

  这样的事情,张富君15年来,自己也说不上做了多少件了。同事都说,“张队不但有一颗爱心,更有一双慧眼。他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情况,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隐患。”

    义不容辞 他是疫情防控的急先锋

  2020年春节,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他主动请缨,日夜奋战在抗击疫情一线,把党员先锋岗的旗帜抗在肩上。在崇白路黄寨执勤点,有熟人看见他在上路,便问道:“都当队长了,还站什么马路,快去歇着吧”。他满怀感慨地说:“现在是特殊时期,各执勤点都要有人,警力又不足,我怎么能缓下呢。”说着,转身投入到指挥交通的行列中。后来,他在此地冒着凛冽寒风昼夜值守的形象被当地摄影爱好者拍下了好些照片,在快手和抖音平台广为流传,成为崇信交警“平安蓝”的代表人物,树立了崇信交警的正面形象。

  后来看到滨河西路检测点是城区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任务重、人流车流量大,他主动请缨,坚守一线,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开展疫情防控,对过往车辆逐车逐人检查登记,全力确保入城道路畅通有序。随着春运和疫情防控工作的需要,他先后转战关木路口执勤点、赵柏路口执勤点、庙台执勤点,与无数熟悉或不熟悉的疫情防控人员一起,迈着与匆匆回家的人群相反的步伐,守护着崇信县城,守护着百姓安宁。 

  2021年秋,面对新一轮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他主动请缨,积极奔赴在路面一线,风餐露宿、昼夜坚守,从不气馁、从不懈怠。期间他在抗疫日记中写道:“不是我离不开工作,离不开岗位,只是我的职责在这里,我的情在这里、我的根在这里、我的魂在这里,所以,抗疫是我义不容辞的职责。我是一名人民警察,我不当先锋,谁当先锋?”。

   苦口婆心 他是不辞劳苦的安全宣传员

  作为一名基层交警队的安全宣传员,他踏遍了乡村的山山岭岭,走遍了城区的街头巷尾。进学校、进社区、进村社、进深山厂矿、进百姓农家,宣传交通安全,唤起民众安全意识,做和谐社会中的一名安全卫士。

  按照大队的安排,他重点负责全县中小学校及幼儿园交通安全的辅导和宣教工作。在交通安全进校园活动中,他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孩子经常碰到和看到的现象出发,通过浅显易懂的道理,把交通安全知识教给孩子们。他不但注重传统宣传方式,更加注重现代媒体宣传。结果多方联系,在县广播电视台创办了交通安全宣传专栏《龙泉警钟》,并充分利用崇信公安交警“两微一抖一头条”,及时发布各类交通安全信息,曝光典型交通事故案例和严重交通违法行为,不断提高辖区群众的安全意识和法治观念。他充分利用工作之余撰写各类稿件,先后在《人民公安报》《甘肃法制报》《交通安全周刊》《西部商报》《平凉日报》《龙泉读者》以及各类网站上发稿136篇,大力宣传交通安全知识和各类工作动态,让更多的群众了解交警、支持交警。通过他的不断努力和广大同事的协作配合,当地的交通违法率不断下降,不但保障了人民的生命安全,还为崇信的文明城市创建做出了他个人应有的贡献。 

   情洒乡间 他是农村道路的守护者

  近年来,面对农村道路基础设施薄弱,事故多发的现状,他跑遍了全县的所有道路。在取得第一手资料的同时,撰写了题为《崇信县农村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现状及应对策略》的调研论文。紧紧围绕农村道路交通安全“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的难题,探索农村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的有效办法,以点带面,全面推动,确保了全县农村道路交通安全有人管、责任有人担。尤其是在劝导站建设中,他能够坚持因地制宜,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农村劝导站“7545”工作法,即劝导站实行“七必上”(重要节假日、学生上下学、农村赶集日、早晚出行高峰、红白喜事、民俗活动、雨雪等恶劣天气必上),“五必查”(农村面包车、农用车、三轮车、摩托车、拖拉机等五类车必查),“四必问”(一问有没有饮酒、二问有没有驾驶证和行驶证、三问车辆有没有买保险、四问车辆有没有年检),“五必劝”(即农用车、拖拉机违法载人必劝,无牌机动车上路行驶必劝,面包车、电动车超员必劝,摩托车不戴安全头盔必劝,酒后驾驶违法行为必劝)。在加强“人防”的基础上,积极推进重点路段、重点路口监控设备建设,形成全方位、立体式、不间断的在线监控,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和违法行为,指令路面执勤人员拦截查处,或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及时提醒驾驶纠正违法违规行为。有效实现了“人防+技防”、“传统+科技”的管控模式,农村道路交通事故四项指数全面下降,安全形势持续向好,省、市警保合作劝导站建设工作现场会先后在崇信县召开。 

  由于他的无私奉献,工作不分上下班,和当老师的妻子以及上小学的孩子平时很难聚在一起。晚上他加班查酒驾或处理其他事情,踏着夜色回家时,妻子和孩子等不住他只好睡了。早上他起床,看到桌上摆好的早餐才知道,妻子六点多起床为家人做好早餐,七点已经到校上班走了。孩子更是委屈,说自己的爸爸从来没有辅导过自己的作业。远在庄浪老家的父母亲,更是一年半载见不到他的影子。对此,张富君很惭情,每每说说到动情处不觉潸然泪下。他说:“我不是一个好儿子,也不是一个好丈夫,更不是一个好爸爸。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当一名合格的好警察”。

  送走黑暗,迎来曙光,日复一日单调的工作中,他依然充满了激情和渴望。往来穿梭的车辆和行人的安全让他忘记了抱怨和委屈。受助群众的一声谢谢,就已让他心头一热;路人的回头一笑,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脚下的道路。也许,风平浪静的日子,你不会知道他;也许灯火阑珊的时候,你不会留意他。但是,他付出的辛勤和汗水,当地的群众不会忘记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当一名合格的人民警察,就这样成了他永远的追求和奋斗的目标。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